首屆瑤族文化國際交流大會今年11月15-16日成功在貴州荔波舉辦,如今大會已經結束半個多月,現回想起來,不禁感慨萬千,這是我們團隊歷經半年精心策劃,成功跨界舉辦了一場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盛會。
這事我們“居然”辦成了!都說成功的背后都凝聚著無數艱辛的付出,這半年遇到的各種挑戰、困難、質疑。不可否認,這次大會的實際上是我們團隊做得一件很艱難的事情,也是我們策劃最有價值意義的一場活動。這次活動已經結束大半個月了,一直想說些什么,卻不知從和說起,不知從哪個點去展開。
在質疑聲中前行
事實上從瑤族大會決定舉辦的第一天開始,我們就知道,很多的時候并沒有生活中我們想象的鮮花和掌聲。從年初,一開始就充滿各種質疑,有的政府領導和你交流的時候,會很好心的提示你:“瑤族文化國際交流大會,為什么由你們全程策劃?這次活動能給瑤族文化能起到什么作用? 全國各地乃至全球的高校研究學者、民俗研究者、瑤族學會的專家學者你們怎么邀請過來?”當然,后來經過我們的努力,終于把這些事項都落實了,大會也就這樣交給我們全程策劃執行。慶幸的是最后大會圓滿成功,結果沒有讓他們失望。
參會嘉賓邀約沒那么簡單
這次大會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研究者,各省市社會科學院的民俗研究者,各市、縣民宗局部門和瑤族學會的專家學者,還有自美國、越南、泰國、老撾的瑤胞等近200位嘉賓。是中國首個國際性瑤族文化交流峰會,是瑤族文化研究90年來,以瑤族文化交流為載體,匯聚世界瑤族研究專家人數最多、層級最高的一次盛會。
嘉賓邀請有很多不可控因素,國外的嘉賓答應了,臨時有事不能來了,有的是簽證不下來,不少的教授年紀比較大,身體是否適合參加大會,大會期間如何保障參會嘉賓身體,如何把邀請函順利送達參會嘉賓本人等等。大會舉辦的前兩天,很多的參會嘉賓本來是直飛荔波機場的,主辦方安排車統一接送,但由于天氣的因素,很多的嘉賓改成貴陽機場,車程來回多出五六個小時,折騰了半夜才到酒店。實際上剛十九大過后,很多的參會嘉賓領導為了這此大會,專門為此安排時間過來,無論是政府領導還是高校研究學者等等,是他們讓大會得以順利開展。
這事成了,而且還震撼了世界
大會前三天團隊成員幾乎沒有合眼,通宵加班只為保障整個活動順利舉辦。一群人一條心一件事,沒有干不好的事。最終整個大會,包括國外的很多瑤胞都非常認可,無論是規模還是成果,是瑤族文化研究90年以來世界瑤族研究專家人數最多、層級最高的一次國際盛會。要知道貴州荔波地區僅僅只有3000瑤人,卻成功舉辦如此規格的瑤族文化國際交流大會,吸引了世界380萬瑤族同胞的目光;讓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確認為“人類文明的活化石”的白褲瑤,一夜間在世界間傳為佳話!受到新華網、人民網、新浪網、廣東電視臺等五十多家國內外主流媒體關注。
大會的成功舉辦,讓我們再次感到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,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有信心一起努力下去。未來,我們將不斷專注在活動策劃和視頻定制領域深耕細作,協助中小企業和地方政府利用影像的利劍,達到快速騰飛的目的。時間原因,有機會再分享這次大會宣傳片制作的過程。
不可否認的是,我們又一次用努力震撼了世界。
我是劉海生,電視制作人,資深媒體人,全域影視傳媒創始人,藝述中國創辦人。在10余年的電視從業中,參與過廣州亞運會大型項目策劃,對數百家企業進行過深度采訪,了解企業經營一線狀況,幫助上百家企業及品牌定制整體宣傳策略,協助中小企業利用影像的利劍,達到快速騰飛的目的。